8/21/2008

Buffy- Tara & Willow

趁最近所有美劇都在休季的空檔, 突然不知為什麼開始複習起“魔法奇兵” (Buffy: the Vampire Slayer)這個影集來了, 看了幾集可愛的Tara與Willow再度被她們電昏, 想介紹一下這對可愛的卡波. 之前在寫Amber Benson就已經稍微介紹了一下這對角色, 不過並沒有講得太詳細. 

Willow是這個影集開劇的元老角色之一, 在第四季Tara出現之前Willow有過一位狼人男友Oz. 雖然我是因為Tara的加入才開始注意這部影集, 不過聽說當時粉絲們反對Willow移情別戀愛上Tara的人還真不少說. (不過咧… 我後來回去看Willow與Oz先生的互動發現跟本沒有Tara與Willow來得有電力嘛!!) 

因為Tara與Willow兩位都是女巫, 所以她們第一次遇見彼此的地方是學校的女巫研習社. 一見到面, Tara與Willow馬上就感應到彼此的與眾不同, 雖然後來劇情把它解釋成是因為整個社團只有她們是真正的女巫, 不過在我看來Tara或許比Willow還清楚那時她感受的應該是對Willow的吸引力吧!

至今我還是認為Tara與Willow初見面的"Hush"是這部影戲拍的最好的集數之一, 不但整集95%都以默劇驚悚片的感覺呈獻, Tara與Willow兩人的眼神與交會反而因為無法言語而更顯電力十足. (那時兩個人跟本連一腿都還沒有發生, 卻讓第一次看此部影集的我直覺認為她們一定有什麼, 可見那個電力根本強到炸

相對於Willow角色的開朗活潑話說個不停的個性, Tara角色就是十足的害羞溫柔與恬靜, 完全屬於相反個性的角色卻成近年來最可愛的拉子couple之一. “魔法奇兵”第四與第五季的劇情裡, Tara與Willow雖然並沒有太多親密舉動, 但卻是她們兩季半裡最可愛的時段, 可以算是這對couple的蜜月期吧! 

就算當時的Tara不算是什麼重要的人物, 可是只要看到她與Willow在劇裡可愛親暱的微笑就會高興很久啦! Tara與Willow隨著劇情發展出介於友情與愛情的模糊定界, 直到"New Moon Rising"前男友Oz重新出現奪愛才讓Willow確定自己愛的人是Tara (雖然我覺得Tara跟本從頭到尾就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8/14/2008

吉屋出租 -- RENT (2005)

記得幾年前Rent (吉屋出租)剛被從音樂劇改編成電影的時候我實在很想衝去電影院看, 不過因為當時並不是所有電影院都有上線這部, 所以一直等到它出DVD, 學校決定把它列入電影放映名單當中我才有機會去看這部後來一直被我拿出來重看的電影.

當時在學校看的時候感覺還挺特殊的, 因為雖然聽說不少有關Rent的消息, 不過也僅只注意到裡面有一對拉子(Maureen與Joanne) 而已. 那時還不太了解Rent音樂劇對許多人的深刻影響力. 有些看過音樂劇的朋友曾經跟我抱怨過電影拍得並沒有想像中完美, 不過因為沒看過音樂劇, 所以真要比也無從比起.


說實在我覺得電影版的"吉屋出租"其實拍得很好, 尤其一些局部處理的視覺畫面應該是音樂劇無法在台上表現出來的. 第一幕開場之後在古老倉庫社區群火飛舞租金催繳通知就是一例. 


"吉屋出租"的故事背景發生在1990年代的紐約市, 基本上在說一群不屬於社會精英階層的主角在音樂, 電影, 舞蹈, 社會運動與AIDS奮鬥的故事. 電影主角群中有不少人是當初音樂劇的開劇原班人馬

其中包括了: Anthony Rapp飾Mark, Adam Pascal飾Roger, Jesse L. Martin飾Tom Collins, Wilson Jermaine Heredia飾Angel, Idina Menzel飾 Maureen與Taye Diggs飾Benjamin. 這些當初在Rent音樂劇演出的演員們後來都有不錯的成績, 而且因為找回了許多開劇演員, 這部電影自然在Rent迷眼中有極高度的期待.


我並不打算詳細介紹這部電影的劇情, 因為實在很難解釋為什麼我會那麼喜歡它. 我想是因為它講到的東西, 雖然是1990s年代的事, 卻還是繼續發生在21世紀的今天, 看完實在很感動. 

 尤其想到雖然我看的是電影, 但是很多劇情與原本的音樂劇並沒有被大幅改動, 那個年代就用如此帶有正面影響力的角度去面對像AIDS這樣議題的東西, 可想而知為什麼那麼多人會被影響.

光看電影就好, 八個主要演員中有5位是有色人種, 4位非異性戀, 大部份的主角並不在上流/中產社交圈生活. 而且劇中4位HIV的角色從來沒有因為如此被其他角色排斥或欺負, 這4位角色一掃刻板印象中AIDS病友的鬱弱, 反而/甚至比其他角色深具生命的活力. 


不要說當時了, 這跟本就跟媒體看到的主流社會完是相反的啊! 更別提它裡面的很多歌後來都成了經典歌曲而且有不少都帶著濃厚的社會運動色彩. 總體來說, 我很喜歡電影版的Rent

而且就像在Desert Hearts那篇提起的一樣, 像Rent這樣帶有時代及文化潮流背景的好作品, 電影版絕對會比音樂劇容易了解, 也更容易接觸不同文化背景階層的人. 不然如果真要等到音樂劇在所居住的城市公演那還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咧!

Afterthought: DVD已經不知被我看過幾次了說!

8/07/2008

非關"面子" - Saving Face (2004)

實在有點不知道該如何談論這部電影. 雖然當初它在台灣及亞裔之間造成不小的轟動, (連金馬獎都拿了能不轟動嗎?) 不過我可是克服了許多心理障礙才說服自己看”Saving Face” (面子)的說… 那時候大概有3個朋友同時向我保証這絕對是百分之一百的喜劇片, 但不知為什麼光是看到預告我就一直認定這部片一定會有讓我感到很難過的劇情.

Saving Face當時是第一部得到比較主流發行的拉子亞裔電影, 故事內容大致上來說是以Will (Michelle Krusiec飾)與Will媽媽 (陳沖飾)這對在紐約華裔生活圈生活的母女為主軸. Will愛上了老闆的女兒Vivian (Lynn Chen飾), 而Will媽媽卻莫名其妙因為懷孕被迫搬去跟Will共同生活而發生一連串的趣事.

基本上片子真的是屬於會讓人喜歡的輕鬆詼諧劇情. 但是片子的背景設定卻不算完全的亞洲也不是全然的歐美. 就是因為片子的文化背景設定為美國的華裔移民, 所以不管片子再怎麼厲害, 它都會提及到一些我不太願意在喜劇片看到的東西. 

這些感受不是因為不喜歡, 不是因為劇情太唬爛, 而是對於它提到的觀感有些時候會太過真實而感觸良多. 講華裔拉子的片子本來就不多, 而平常看到其它歐美的拉子片也不會特別有感同身受的感覺. 所以Saving Face一出現我就覺得它很注目. 因為它100%是部關於”中間人”的電影.

片子裡的2位女主角, Will與Vivian都是典型在美國文化與中華文化兩邊拉扯與生活的人. Will雖然是位行為思想都與一般美國人沒啥兩樣的外科醫生, 但是她的華裔背景及媽媽在環境下給她的壓力卻讓她不得不乖乖參加一星期一次的華裔聚會. (對那些被迫去參加華裔聚餐的人深感同情… 因為那種聚會真是 太 . 恐 . 怖 . 啦! )